《吹响小山河》,除了画面一无是处,靠“内涵”在国际获奖?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电影作为艺术类产品,在评价上确实存在一个明显的主观因素,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经历,对同一部电影会产生大相径庭的观感,这属于正常现象。
【资料图】
在2023年青岛电影学院“金象奖”颁奖典礼上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事情,女导演拒绝接受三等奖,宣称她花了三十万拍了这部电影短片,且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了很多奖项,在这里只得了三等奖是她不能接受的。然后她放下奖杯和奖状扬长而去。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部三等奖作品《吹响小山河》虽然在奖项上没赢,但在热度上却赢了,很多人都怀着好奇心去看这部不到二十分钟的电影短片到底是好还是不够好,这其中也包括笔者。
一、画面不错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吹响小山河》的第一感觉就是画面非常唯美,构图非常精妙,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很惊艳。
女音乐老师在教室里和学生对话,身旁的那扇窗户就是点睛之笔,一下子把景深拉到远处,让整个画面显得非常丰满且清新。
小学生在教室外罚站,背后墙面、窗户、景深里的窗帘,再加上小学生的红领巾,这些色彩很鲜亮但组合在一起并不庸俗,虽然有网红风,但并不会让人讨厌。
横平竖直的线条以及小学生的背带裤,组合在一起的观感极佳。
随身听、电话、手电筒放在一扇破旧但很干净的小窗户前,看起来就像是一幅油画,构图和道具的选用都很花心思。
当然,还有很多网友都会注意到的四个钓鱼人,统一的马扎和统一的长杆以及统一的红色小桶,在“禁止钓鱼”四个大字上顺序排开,有一种很诙谐搞笑的幽默感,同时画面处理也很到位。
当然,该片每个段落还会穿插一幅色彩鲜艳内容活泼的漫画,也是该片的亮点之一。
只从画面上看,《吹响小山河》确实不错,很多画面都有做屏保和壁纸的潜质,再加上无处不见的童趣,确实很养眼甚至还有些治愈。
当然,在全民拍照的时代,《吹响小山河》的画面和构图虽然很用心很精致,但还是网红风偏多一些,匠气比较重,刻意比较多,离经典还相差甚远。
如果这是一部风景片,可能评价会高一些。
二、故事浅薄
《吹响小山河》讲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虽然不新鲜但至少是一个比较适合拍摄短片也容易引发观众共情的题材。
问题是,《吹响小山河》显然把这个故事拍得太浅薄了:小学生因为思念在城里打工的父亲对音乐课不感兴趣,音乐老师用口琴唤醒他对音乐的喜欢,他顺利参加了合唱比赛,虽然父亲不能前来,但音乐老师将孩子们的表演拍成视频,带到城里的工地上给他们的父亲观看。
这个故事不能说很差,但至少是一个非常悬浮的故事,距离真正的留守儿童相距甚远,同时距离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然,也许我们可以用童趣和漫画来形容《吹响小山河》,但就算是童话故事,《吹响小山河》也太过于肤浅、简单和无聊,言之无物,甚至有些无病呻吟之感。
除了故事浅薄之外,《吹响小山河》里演员们的演技也非常值得商榷,演员们的发挥普遍处于非原生态同时又是非表演的状态,台词生硬表情僵硬,如果说这是一部网友恶搞的短视频尚且可以理解,可这部电影短片的投资成本好几十万,怎么能拍出这种效果来。
三、时空错位
《吹响小山河》故事背景设置应该是胶东半岛,里面出现了大海、景区、风力发电机以及莱州公交等比较醒目的特征。
导演和编剧应该是想体现留守儿童的困顿,比如他的家只有一间小破屋,家里还在用柴火灶,家用电器简单到可怜,只有一部八十年代的电话机以及连本山大叔都觉得是老玩意的手电筒,唯一稍微时髦的东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随身听。
这种设置就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时空错位,这到底是什么时期的莱州?大背景应该是近十年,但各种小细节又像三四十年前。
作为熟悉过去农村也熟悉现在农村的观众,观看《吹响小山河》时会感到强烈的不舒服,就算是童话,也不能出现这么多时空错位的东西。
估计让山东莱州地区的网友看更会气炸了,莱州现在还有这样的地方?胶东半岛好歹也是全国经济领先的地区。
显然,《吹响小山河》就不如《隐入尘烟》聪明,虽然《隐入尘烟》设置的时代背景也存在问题,但好歹网友们普遍对西部不太了解,《吹响小山河》就不一样了,知道胶东半岛比较富裕的网友还是挺多的。
四、自我感动
在农村生活过的网友能够感觉出来,《吹响小山河》的导演应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不了解农村的过去也不了解农村的现在,不了解农村人的想法也不了解农村人的现实,她还是站在一个刻板僵化的角度去看农村人和农村生活。
比如音乐老师和小学生谈论的城市生活细节空调,还是那句话,如果这位老师是在西部支教,设置这个细节多少说得过去,这可是沿海农村啊。
村子旁边有一望无际的风力发电机,在这种环境下,小学生不知道空调甚至都没见过,还在用柴火灶,你玩儿呢。
总之,这个导演拍的《吹响小山河》感觉是在用一个肤浅的故事来进行自我感动,除了她自己外,恐怕谁也感动不了。
五、获奖理由
《吹响小山河》的导演说该片在国外获得了不少奖项,所以她对在国内只获得三等奖不满,问题来了,这部短片靠什么东西在国外获奖呢?
应该说,《吹响小山河》的童趣设计和印象派一样的表现手法确实能够获得一部分电影评委的青睐,像这种油画风和网红风的东西在国内快被短视频博主们玩烂了,但在国外估计还有一部分市场。
此外,不得不说,《吹响小山河》似乎还有一些为了获奖而刻意内涵的东西在里面。
笔者不能轻易揣测导演的立场,但《吹响小山河》有些地方确实让人有一种“刻意内涵”之感。
鲜亮的房屋涂漆,对比破烂的房屋,相信很多人都有会一种“粉饰太平”既视感。
高大的风力发电机和高耸的输电塔,下面是一个孩子牵着一头羊经过,是不是有一种“大国小民”的意境?
背后是矗立在一片阴霾之中的高楼大厦,眼前是破烂的城中村,几个进城打工的父亲在观看女音乐老师从乡下录来的孩子演出视频,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贫富差距对比?
等等吧,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吹响小山河》里有不少似乎在刻意内涵的东西,小心思设计得并不是那么隐蔽,很容易都能看出来。
当然,不是说导演不能在电影里拍一些内涵的镜头,只是,这些镜头被刻意放置在一个除了画面一无是处的电影短片里,总会让人怀疑这个导演是为了内涵而内涵,甚至可以忽略掉关键的剧情和演技。
综上,笔者认为,《吹响小山河》应该是一部导演为了获奖而拍摄的电影短片,为了获奖则进行了刻意的内涵设计,也确实在国外赢得了一部分电影评委的认可。
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四十年前的中国,那些刻意且流于表面的“伤痕文学”已经属于小儿科了,指望这种小玩意想忽悠现在的观众和评委,恐怕有点儿难。